找到相关内容91篇,用时3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阿含道性(

    得辟支佛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。杂阿含三九三经也一样说,透过四圣谛法门,三尽,得须陀洹,他们都是有现观四圣谛到某一种程度;三尽,贪、恚、痴薄,得斯陀含果,一样是透过四圣谛;尽,身为阿那含...进行,为什么?他不修行,不学习,不一再的来修改自己错误的地方,开展好的成份,那是不可解脱的。那么我们应该要怎么样?透过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、根、力、七觉支、八支正道,也就是三十七菩提。在整体性、...

    杨郁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03153175.html
  • 净土宗教程第三编

    若机教时乖,则难修难入。圣道门,去佛时遥,且理路深幽,今时末法之钝根众生难以解悟。圣道门中有大、小二乘之别,大乘说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之理,教人证悟,凡惑众生难以下手。小乘修入见道、修道位,断,证阿那含果;断,证阿罗汉果。今时无问道俗,难得其人。是故《大集月藏经》云:“我末法时中,亿亿众生起行修道,未有一人得者。”当今末法,现是浊恶世,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。是以诸佛大慈,劝归净土。纵使一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61560591.html
  • 天台修证次第要略——在首届戒幢论坛上的讲话

    ,但是八地。   从内在的烦恼一品一品的如何去断?如果详细的话,就包括,就这个结使在你的心中有没有被解开?他解开是有个量的,这个量如果达到了以后,一层一层的可以达到最后的果位。...自己的心行当中。   按照佛法的这个次第,实际上藏教的这个行门,他两种根性的,一种是信行,一种是法行。信行的人就是他有师资有这个老师在这里,我就告诉你修四禅八定,你这个初禅境界、定境,比如说支的...

    达照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12163439.html
  • 色蕴的生,住,味,患与离弃

    色,不取于色,不着于色,则于色不乐,心得解脱。」   一个向须陀洹(Sotapanna)道者是佛道的第一个圣者,此道要破除,即身见、戒禁取(两者属邪见)和疑。他对三宝有不可动摇的信心...。如证知亦应偏尽此种取蕴,应修习此八支圣道。如证知亦应偏知断此种取蕴,应修习此八支圣道。」   佛在[相应部5.179]里说∶「诸比丘!有。以何为耶?有身见、疑惑、戒禁取、欲贪、嗔恚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72084681.html
  • 业障与忏悔

    不掉悔,常住律仪,行为如法,心不乱有正知,常正思惟修八正道,断的前三结戒取、疑、及身见以证初果,再削弱贪与瞋以证二果,然后断贪瞋以证三果,最后痴也灭尽而证四果,究竟解脱于老病死苦。   因为...关系是这样的,造业是因,轮回是果。报是指果报(异熟Vipaka)。业有如种子,报有如种子长大开花后所之果。随彼业因,业报也有好坏之。因果是自然的规则,不受任何力量控制,也无上帝或大梵天王的主使。 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23185481.html
  • 佛法的人间性与现实性

    此后,修习淡薄贪、嗔、痴──成为一来者,断除──成为不来者,乃至尽,自己由声闻道完成觉悟──成为三菩提的正觉者。(2) 继续福、慧双修,学习开觉其它有缘众生,乃至觉、行圆满──成就...3) 见清净(生活过程中,现观缘起性、相,现观诸行无常性、有漏皆苦性、诸法无我性、涅盘无生性)、(4) 解脱清净(由于成为须陀洹而断三,成为斯陀含而贪、嗔、痴薄,成为阿那含而结断,成就阿罗汉而...

    杨郁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11940119.html
  • 阿姜查:森林中的法语(一)

    际。”(大正藏第一册第13页上栏)  在早期的南、北传佛法中,开示须陀洹“见法、得法……入法”,在正念、正智,已能舍断“三”,而作证小部分的涅盘法味。现在,针对阿姜查“见法后,则依然未能证入。]的说法,当作如是解:初“见法”的须陀洹,尚未作证阿罗汉果,所以尚须不断地“修道”,使贪、嗔、痴淡薄,尽,乃至灭尽一切惑、业、苦,才具自作证逮得如实法——“究竟涅盘”。  “一切苦与不圆满皆有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1742077.html
  • 天台智者的果位论(一)

    果斯陀含。6.三乘所共有的第六位是离欲地。三乘人体解爱欲有如幻化,当体即空为真谛,并同断欲界贪、嗔、身见、戒取、疑之尽(即断尽欲界之九品思惑烦恼)。此位相当于三果阿那含。7.三乘所共有的第七位是...34;¾断欲界(欲界九品思惑尽)(三果)7.已办地¾¾三乘断三界见思惑,发真无漏¾断色、无色界(七十二品思惑尽)(阿罗汉)8.辟支...

    沈海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1743452.html
  • 佛说梦事(2)

    怕鬼怎么办?自从那次坦诚相待,十几个小人从此不再来。    大家知道这就是佛教里边的超度!鬼都是这么超度,还记不记得?大醒讲过一  个专题:“”。这“上下”,人也这么度!鬼也这么...时候我们在梦中,看到这个人,奇怪?过了一个月,真的看到  他一模一样,那又是怎么讲?  所以学佛!我告诉大家,我把知道的告诉大家,一点点小小的经验告诉大家!  生活不正常,谈不到生死。生死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4544490.html
  • “学空不证”之研究

    广者开为见惑八十八使[17]。二果薄修惑;不来果断;四果阿罗汉略说断,广说者断一切烦恼尽。佛法的修持,目的在于解脱,解脱即脱离烦恼的系敷,并以烦恼的断除程度来安立果位的层次。这样原始... 大  纲  一、问题之所在  二、大乘甚深之一切法空  三、“证”与“不证”之意义  (一)传统佛教之“证悟”说  (二)大乘《般若经》“不证实际”之意义  四、“学空不证”之内涵  ...

    释如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3345081.html